安史之乱结束后,幽州的第一任节度使是李怀仙。但是没有几年时间,李怀仙就给小弟杀了全家。

李怀仙之后的幽州节度使是朱希彩,他火并李怀仙上位后,在节度使的位置上没坐几年,也给小弟火并了。

朱希彩出局后,朱泚被拥立为幽州节度使,这位老兄被自己两个前任的下场给吓住了,所以他决定投靠大唐中央政府。

幽州公然倒向大唐中央政府,直接让整个河北都感到了威胁。

在这种背景下,昭义军区驱逐了态度不坚决的节度使薛萼,并且强烈要求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接管昭义军区。

春,正月,丁酉,昭义兵马使裴志清逐留后薛,帅其众归承嗣。

昭义军区这样做的意思很简单,那就是作为河北藩镇的门户,昭义军区必须得加强自己的力量,否则中央政府随时有可能从这里破门而入,然后把河北藩镇逐个清理出局。

而昭义、魏博两大军区合并,显然会让河北藩镇的门户变得牢不可破!

现在就考验魏博军区的魄力了,如果魏博军区敢接受昭义军区这种要求,就是在玩触犯天条的事。

我前面说过,在一定范围内,皇帝可以接受军区自治的事实,但是绝不可能接受军区相互兼并的事实。因为军区兼并一旦开始,藩镇格局就有可能失控。

大唐帝国在藩镇格局的背景下,一直维持了一百多年,原因就在于从未出现过军区兼并的事(现在这起事件除外),只要军区之间不能相互兼并,所谓的藩镇就缺乏威胁大唐帝国的实力。因为在这种背景下,那些表面上牛X哄哄的藩镇,实际上都是小豺狼,而绝没有一个大老虎。

河朔三镇说破了天,也就是在一个河北省,并立着三个,甚至四个或五个军区。就这种力量,没事给大唐帝国捣捣乱是可以的,真想威胁大唐帝国,想一想也太滑稽了。因为这就好像,夜郎国问汉之使者说,汉国与我们夜郎国,谁更强大一样。

指着一幅当时的地图,说大唐帝国控制的地区像一个大烧饼,那些所谓的强藩,像什么呢?说他们象几粒芝麻,也许太过夸张,但是说他们象几瓣蒜,实在算不上夸张。

军区之间的兼并,之所以难以发生。大约是因为两个原因。

第一、中央政府绝对禁止这种事发生,谁敢触犯这个天条,中央政府肯定会不计代价地收拾他。

第二、你兼并谁,谁也会向中央政府求援的,因为与其让你兼并,哪如直接倒向中央政府卖个好价钱呢?

更主要的是,周边军区看你这样玩,也会支持中央政府打击你的。因为任由你这样兼并,周边军区谁能有安全感呢?这意味着中央政府在打击你时,会从当地获得强大的支持者。

田承嗣兼并昭义比较容易,是因为昭义希望魏博兼并;关键是这种兼并,代表了普遍藩镇的共同利益,所以中央政府想打击田承嗣时,就难以找到发力点了。

而这种事,通常是可遇不可求的,事实上,整个晚唐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也只此一起。

中央政府最后在这种事上,做出了适当的妥协,显然是因为中央政府与藩镇之间的平衡,一直维持的比较稳定,中央政府非要从幽州撬开个缝隙,让整个河北藩镇感到恐惧,这能怪河北藩镇大举反抗吗?

要知道,河北藩镇的存在,关乎着天下藩镇的何去何从。一切是显然的,如果大唐帝国真把河北藩镇解决了,其它各地的藩镇估计当时就会吓破胆,到时可能不用打仗,用政治攻势,就足以让他们纷纷接受中央政府的改编。

在这种背景下,河北藩镇实现了默契,天下藩镇实现了默契,中央政府自然知道,如果一门心思想把田承嗣打服,很有可能会弄巧成拙的。

魏博节度使田承嗣,一生都在玩高难度的动作。严格的说田承嗣的力量并不是多么强大,但是他一辈子与大唐政府对抗,关键是一辈子还没事。

田承嗣的成功,从某种意义上,就是郭子仪反面成功的典范。

郭子仪一生忠于皇帝混得风光无限;田承嗣一生与皇帝作对,也是混得风光无限。

田承嗣与郭子仪另一个相似的地方在于,他们多少都有此大器晚成,他们人生的辉煌,大约都是年近六十才开始的。

至少,他们六十岁前死了,也就是历史书上军政长官甲、军政长官乙;军阀甲、军阀乙,史书绝不会多提他们几句的。

郭子仪的辉煌,是安史之乱后开始的,那一年郭子仪五十九岁。如果郭子仪此时就死了,最多了就是能在史书的字缝中留下个名字。

田承嗣的辉煌,是安史之乱结束后开始的,在此前,他只是安禄山众多将领之一;甚至而言,安史之乱结束后,安史余部分为四个军区,魏博田承嗣只是四个军区主管之一。

而从此以后,郭子仪步步选择忠于皇帝,让自己事业越来越辉煌;而田承嗣呢,步步都选择充当藩镇集团利益的代言人,也让自己的事业渐渐步入辉煌。

随着幽州倒向中央政府,河北割据进入了关键的转折点上,如果没有人冒天下之大不违出来闹事,皇帝的削藩的工作就可以稳步推进了。

此时的田承嗣,有上中下三策可以选择。

上策,领衔抵抗皇帝削藩。

中策,坐观形势,绝不当出头鸟。

下策,接受皇帝的削藩。与中央政府合作,如同幽州一样的选择。

在这种背景下,田承嗣选择了上策,那就是领衔抵抗中央政府削藩。而且田承嗣说干就干,很快就兼并了昭义军区。

帝遣使者谕罢兵,承嗣不奉诏,遣将卢子期取洺州,杨光朝取卫州,胁刺史薛雄乱,不从,屠其家,悉四州兵财以归,擅置守宰。

这样一来,天下藩镇抵制中央政府继续削藩的的号角就吹响了。

不管怎么说,看到田承嗣越过这条底线,皇帝自然马上开始反击。

而且简单来看,皇帝手上的筹码太多了。

首先,幽州已站在了大唐政府一边。

其次,在昭义军区,肯定也有许多反对魏博兼并自己的力量。因为基于昭义军区的利益,无论是让中央政府削藩,还是让魏博兼并,昭义都是丧失独立性啊,所以昭义军区绝不可能一边倒的支持田承嗣。

关键是,魏博、成德、淄青一直有很深的矛盾。

初,成德节度使李宝臣、淄青节度使李正己,皆为田承嗣所轻……及承嗣拒命,宝臣、正己皆上表请讨之。

简单的看,只要中央军出动,幽州、成德、淄青牵制魏博,周边其它军区跟着中央军一块行动,魏博马上就会四面受敌,分分钟就会被清理出局。

事实上,因为类似的原因,田承嗣很快就被打得好像穷途末路了。

时朱滔方恭顺,与宝臣及河东节度使薛兼训攻其北,正己与淮西节度使李忠臣等攻其南……田承嗣以诸道兵四合,部将多叛而惧,秋,八月,遣使奉表,请束身归朝。

但是,在政治舞台上有永恒的利益,没有永恒的朋友敌人。

以前,河北藩镇没有受到中央政府的压力,所以他们之间各种矛盾会暴露出来,但是当受到中央政府压力时,他们的矛盾很快就会弥合的。

田承嗣敢在自己和周边藩镇矛盾重重的背景下,高举对抗中央政府的大旗,就是因为他早已清晰的看到了这种事实。

田承嗣的这种操作,让我不由得想起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。

他们的行为,表面上看,都不会得到多少人支持,因为从牌面上看,反对他们的人实在太多了。问题是,真正进入操作阶段时,他们的支持者实在太多了。

这大约是一种政治的洞悉力,更是一种过人的魄力。因为没有过人的政治洞悉力,从表面上,实在无法想象这种天怒人怨的操作,会有那多的潜在支持者;没有过人的魄力,就算知道这种操作有众多潜在支持者,也不敢这样玩啊!

甚至而言,我们看红宝书开山之作,就会知道,优秀的政治家都会拥有这种政治洞察力,他们知道谁是自己的朋友、盟友、支持者;更会知道谁是自己的对手、敌人、反对者。

而在甄别这一切时,他们从来也不会从抽象的思想道德人格上寻找答案。因为在许多问题上,人永远是用屁股思考问题的。所以放在桌面上,不论他们说的一切,有多么高大上,在桌面下,他们永远也无法超然于自己的利益。

最经典的例子,就是对于奴隶制的问题,和奴隶制利益密切的人,他自然倾向于支持奴隶制;和奴隶制利益无关的人,他自然倾向于反对奴隶制;被奴隶制侵犯利益的人,自然更会积极反对奴隶制。因为类似的原因,所以南北战争开始后,北方反对奴隶制,南方支持奴隶制,这几乎就是自然而然的。

甚至而言,林肯也一再说,我理解奴隶主们的反应,事实上,如果我处于奴隶主的位置上,我和他们的反应不会有本质区别。

因为类似的原因,我朝在初期一直强调阶级论、甚至发展到了出身论、成份论。因为从个例上看,人可以超越自己的屁股(比如,一些地主、资本家也会革自己阶级的命),但是从普遍意义上,人是不可能超越自己屁股的。

所以,我朝在强调阶级论,甚至发展到出身论、成份论时,从表面上看,都已有些荒谬了,因为端到桌面上,永远无法找到高大上的理论的支持,尤其是出身论、成份论,用高大上的理论分析,这就是荒谬的,但是我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就是强调这两种理论。

田承嗣知道自己的行为,会有强大的、潜在的支持者。因为人们真的反对自己,天下藩镇就有可能瓦解。所以从利益上,天下藩镇应该都会站在自己一边的。

一切是显然的,大家联手灭田承嗣,那是非常容易的。但是灭了田承嗣之后,中央政府削藩的工作,岂非就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吗?

因为这样来,河北四大藩镇,中央政府等于解决了三个(幽州倒向中央政府;昭义魏博两大军工乐,再被中央政府打服了),就剩下一个成德,还拿什么与中央政府对抗?而成德一解决,河北问题就算全面解决了。中央政府削藩工作走到这一步,黄河以南的那些藩镇还玩什么呢?

在这种背景下,田承嗣上手就其触犯了无人敢触犯的天条,等于先把自己的投名状交出了。总而言之,我先干为敬,你们干不干随意。

如果你们有心维持割据之势,就给我点赞、加油;如果你们愿意任由中央政府宰割,那就算我看走眼了!

魏博后来可以成为最牛的藩镇,就是在此时奠定的。

魏博兼并了昭义几个州,意味着他的实力增强大了,也意味着他成了河北的门户,这种地方一旦失守,河北藩镇之势就无法维持了;如果河北藩镇之势无法维持,帝国的藩镇之势就无从谈起了。在这种背景下,魏博随便跺跺脚,天下自然会跟着乱晃。

后来,唐宪宗可以削藩取得突破性的进展,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魏博军区内部出现纷争,新一代节度使依靠中央政府的支持稳固位置,于是河北藩镇的门户被捅破了。在这种背景下,唐宪宗的削藩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了。

在此前,唐宪宗想阻止成德节度使世袭,最后折腾了半天,也只能接受这种事实!从这层意义上,如果没有魏博后来突然倒向中央政府,唐宪宗根本无法取得后来的成就。

相关文章